台灣手語介紹

關於台灣手語

平常我們都是「聽見」語言,怎麼會是「看見」語言呢?沒錯,語言是可以被看見的,如果我們用手語交談,而不用口語。口語是經由「發聲─聽覺」的管道來進行交談,而手語是經由「動作─視覺」的管道進行交談。所以語言可以分口語與手語。口語如漢語、閩南語、英語、日語等;手語如台灣手語、日本手語、美國手語等。漢語、閩南語、客語是大多數台灣居民日常使用的語言,而台灣手語便是台灣聾人日常使用的語言。

 

很多人都以為手語就是用手比劃比劃,沒有規則可循。事實上,手語也是人類的自然語言。人類自然語言的特點,不管是口語還是手語,都是以有限的基本符號組成詞彙,然後透過一套規則(即語法),來表達無限的概念。各國的手語就像各國的口語一樣,都有其詞彙與語法,而且語法結構都相當錯綜複雜。

台灣手語是台灣聾人社群所使用的語言。對許多聽障者而言,這是他們的第一語言或母語。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,所有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尊重,也值得我們深入瞭解。


台灣手語簡史

手語如同口語一樣,不同國家的手語都有其特殊歷史背景。例如,美國與英國同屬英語國家,但是美國手語起頭於法國手語,同屬法國手語語言家族。而台灣手語的歷史,要先從聽障孩童的語言環境談起,超過95%的聽障孩童出生於聽常家庭,與聽常家人的溝通只有很簡單的家庭手勢(home signs)。一直到設立了聽障孩童的教育機構,例如早期的盲啞學校或聾啞學校之後,這些散居各村落的孩童才有機會聚在一起,形成語言社群,而有自己的語言,也就是手語。台灣這類的特殊學校是在20世紀初才開始設立,主要是在日治時期(1895-1945)。臺灣在日治時期時,聽障孩童教育的教師主要來自日本。這些日本教師帶來日本手語,在台灣獨立發展出台灣聾人所使用的台灣手語。雖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,日本教師回去日本已超過75年,以日本手語為基礎的台灣手語至今仍保有大約70%的共同詞彙(Su and Tai, 2009),也保有日本手語的構詞法與基本句法。因此,現在的台灣手語和日本手語在詞彙及句法上還有許多相類似的地方;兩者與韓國手語成為日本手語語言家族,與中國大陸的中國手語屬不同手語語言家族。不過,西元1949年之後,大陸聾人與特殊教育教師跟隨國民政府遷台,也帶來中國手語的影響。

根據史文漢(Smith 2005)的文獻,日本明治維新時期,接受西方之教育理念,形成東京、大阪兩大教育體系;在日治時代,東京教育體系的手語教師大致留在台北任教,而大阪體系的手語老師則到中南部從事教育工作。東京與大阪兩個區域的日本手語不盡相同,因此也形成目前台灣手語南北兩大主要方言的基礎。